
我到底是去旅行,還是去吃爆一整個城市?
說是觀光,其實整趟行程都在排隊吃吃吃!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是為了「吃」才出門的人,這篇會讓你一邊看一邊點頭:對對對我也是這樣啦!
你有沒有這種經驗?
明明說好出國是為了放鬆,結果機票一買完、住宿一訂好,下一秒馬上開分頁查「必吃美食」、「在地人推薦餐廳」、「IG打卡美食懶人包」……說穿了,我根本就是去吃的啦。
出發前:嘴巴比行李還早準備好
我每次要出國,最認真準備的不是衣服或轉接頭,是「胃」跟「地圖」。
我會先查這個地方有什麼不能錯過的食物,像是東京就一定要吃鰻魚飯、拉麵、築地市場海鮮丼;去韓國的話,炸雞配啤酒是靈魂,還要配上一碗辣炒年糕才對味。
Google地圖一打開,通通標記成紅點,感覺像是自己要參加美食大冒險一樣。
安排行程?不,是安排餐廳順序!
朋友問:「欸我們幾點要去那個景點?」
我回:「等一下啦,我先看那家早餐店幾點開,我們要先吃完再去!」
旅伴大多數都會笑笑的配合我,畢竟我每次找的餐廳都超厲害,根本是人肉美食雷達,吃完連平常不發文的朋友都會破天荒限動打卡。
有一次在大阪,我竟然連吃五攤
那次去大阪心齋橋,我本來只打算吃一碗章魚燒暖暖胃,結果吃完覺得還有空間,馬上走到隔壁串炸店點了五串,然後再買一盒烤牡蠣配可樂。
接著我們又經過一間超香的烏龍麵店,我朋友說:「你不是說你飽了?」我嘴裡咬著炸蝦天婦羅含糊回:「這個是『另一個胃』啦!」
最後晚上我還堅持走路去吃燒肉,走過去的路上我們都在懷疑自己是不是腸胃有魔法。
但吃完燒肉之後,我超滿足地說:「我人生完成度提高了10%。」
美食也有翻車的時候…
當然也不是每一次都那麼幸運。
有一次在台南,我被IG上的一家文青冰店燒到,照片拍起來超夢幻,滿滿的水果配上手工冰磚,看起來根本仙女在吃的東西。
結果現場人擠人,等了45分鐘,吃下去一口……糖水味超重,水果也不甜,冰還太硬……
我那天的心情直接從仙女變仙氣消失,我朋友還邊吃邊罵:「這家完全是給手機吃的,不是給人吃的!」
從那之後我學聰明了,會多看幾篇部落格,不只看照片還要看內容,特別是那種很真實、有提到缺點的,才是神隊友。
最喜歡的,是跟人一起吃
我發現,美食的美味常常不只是來自味道,而是來自「一起吃的人」。
有一次和高中死黨去高雄旅行,晚上我們在六合夜市大開殺戒,雞排、蚵仔煎、木瓜牛奶、鹽水雞、花枝丸……買了整桌在旅館吃。
那天我們邊吃邊聊從高中到現在的鳥事,聊到快笑岔氣,那頓飯的快樂指數破表,哪怕有些東西只是普普通通的味道,但在那個氣氛下就是變好吃了!
吃東西,是我旅行最大的意義
有人旅行是為了打卡,有人是為了放空看風景,但對我來說,每個地方的味道才是記憶最深刻的部分。
我可能會忘記某個教堂的建築風格,但我絕對記得那次在羅馬吃的松露燉飯有多香、有多濃,然後那個義大利大叔熱情到我們都快以為自己是VIP。
甚至還會記得他用破英文說:「You Taiwanese? I love bubble tea!」
美食不是高級的才叫「美」
我也不是什麼米其林信徒啦,很多我心裡的No.1都不是餐廳,而是路邊的小攤、家庭味濃厚的小吃店。
像是我小時候外婆家附近那家炒米粉,配上一碗貢丸湯,一碟自製辣椒,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幸福爆表。
或是高中的時候某天考試考爛,朋友請我吃學校旁邊的三明治,那個味道我到現在都還記得——那種被安慰到的味道。
當美食變成日常的儀式
有時候我壓力大、情緒低落的時候,不會打給人傾訴,而是自己默默打開外送App點個熱騰騰的鹽酥雞。
那一口炸得酥酥脆脆的雞排,配上九層塔跟甜不辣,簡直是我自救的秘密武器。
朋友還笑我說:「妳根本是靠食物活著的人吧?」我也不否認啊,因為吃,是最簡單讓人開心的方法。
如果你跟我一樣,是為了吃而旅行的人,那我們應該可以當朋友。
你應該也有那種為了某道菜排隊一小時還不覺得累的經驗,也一定有吃到翻車踩雷但還是願意繼續冒險的心情。
我覺得,這樣的我們,雖然不是什麼專業美食家,但我們是真正用心去感受「吃」這件事的人。
你呢?
最近一次讓你感到超幸福的那一口,是什麼?留言跟我說說,我想知道。因為說不定我下一趟旅行,就會去找它!